人们以善吐丝结网的蜘蛛作为巧手织妇的象征。《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时说:“七月七日, 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就是一种小型蜘蛛。
《东京梦华录》则云:“妇女望月穿针, 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 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云:“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在现代,人们虽不再有七夕乞巧的习俗,但将七夕节变成了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是对牛郎织女美好爱情传说的向往与传承。
七夕乞巧是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中国妇女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展示女红技艺的传统活动。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起源与发展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出现了蛛丝乞巧风俗。
唐宋时期,乞巧习俗更加流行,宋代还出现了专卖乞巧用品的“乞巧市”。明清两代,京城内外形成“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的投针于水的乞巧风俗。
具体方式
穿针乞巧:这是流传最久的乞巧方式。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九孔针等,借助月光穿针引线,将线最快穿过全部针孔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把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盖观察蜘蛛的织网情况,如果织得又圆又密,就被视为巧兆,意味着姑娘能获得圆满的爱情。
投针验巧: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七夕前一天把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鸳鸯水”,露天过夜,第二天再晒一上午。下午取出缝衣针轻轻地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并在水底折射出针影。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便是“得巧”;如果针影是笔直的一条线,就是“失巧”。
文化内涵
乞巧是中国妇女勤劳、智慧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古时女孩子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庭繁衍、后代兴旺的期望。同时,乞巧活动也激励着夫妻、情人通过智巧的劳动追求美好生活,体现了积极的价值观取向。
编辑:方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