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牛NAS远程访问收费了?免费午餐结束!三种方案全解析!

最近刷到飞牛NAS官网的提示,心里咯噔一下。

不少朋友可能也看到了那句“觉得太慢了?更大带宽版本即将来袭”。

没错,飞牛NAS的远程访问,要开始分档收费了。

免费午餐,终究还是有了价格标签。

具体怎么回事?

简单说,飞牛把远程访问的中继服务分成了三个套餐:免费的基础版、99元/年的高级版和249元/年的专业版。

目前还在灰度测试,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官网看到。

消息一出,不少用户群里就有点炸锅。

辛辛苦苦搭建的NAS,远程访问突然要收费了?

这感觉,就像家门口突然设了个收费站。

尤其对于那些习惯了免费高速访问的朋友,心里难免犯嘀咕:这是不是开始割韭菜了?

但先别急着拍桌子。

这事儿,真得掰开揉碎了看。

飞牛这个收费,到底收的是哪部分?

影响的是谁?

搞清楚这个,才能判断值不值,该不该骂。

飞牛的远程连接,其实分几种情况。

最理想的是局域网内,速度拉满,这跟收费八竿子打不着。

远程连接呢,主要有三种路径:

1. 公网IP直连: 如果你家宽带运气好有公网IP,飞牛能直接连回来,速度取决于你家的上行带宽,能跑多快跑多快。

2. P2P打洞: 网络环境不太差的情况下,飞牛会尝试在设备和NAS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成功的话,也是直连,速度同样取决于你家上行带宽。

3. 中继转发: 如果上面两种都走不通,那就只能走飞牛的官方服务器中转数据了。

关键点来了!

飞牛这次推出的付费套餐,提升的带宽,针对的仅仅是第三种情况——中继转发模式下的速度!

如果你能稳定使用公网IP直连或者P2P打洞成功,恭喜你!

你完全不受这次收费政策的影响。

你的远程访问速度,依然是你家宽带上行速度的天花板,飞牛毛都不用多花。

该咋用还咋用,速度杠杠的。

收费,收的是那些网络环境不给力,只能依赖飞牛官方服务器中转数据的用户的费用。

这部分用户,数据流全经过飞牛的服务器,服务器带宽、流量,那可都是实打实的成本。

企业级带宽,贵得离谱。

飞牛用户基数不小,哪怕只有一部分用户走中继,长期下来也是笔巨额开销。

所以,飞牛推出付费套餐提升中继速度,逻辑上说得通——谁用中转资源多,谁就多承担点成本。

免费的基础版2Mbps还在,给轻度用户留了条路。

那么,对于只能走中继的用户,这钱花得值吗?先看套餐本身。

99元一年的高级版,12Mbps带宽,贵不贵?

说实话,横向比较下,真不算贵。

市面上随便买个最丐版的云服务器,配个3Mbps、5Mbps的,一年也得百八十块。

这还没算上你自己折腾内网穿透的时间成本、学习成本,以及购买域名的费用。

自己搭内网穿透不是不行,但麻烦。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它破坏了飞牛FN Connect ID带来的“无感连接”体验。

FN ID的牛X之处在于,无论你在家还是在外,APP自动选择最优连接方式,无缝切换,用户完全不用操心。

你自己搭穿透,回家可能还得手动切换连接方式,才能享受内网速度,体验割裂。

所以,如果你追求的就是飞牛原生的、无感的远程访问体验,又苦于网络环境只能走中继,还不想或不会折腾第三方方案,那飞牛这99块/年的高级版,确实提供了一个省心且相对划算的选择。

那这12Mbps的带宽,能干啥?够用?

免费版2Mbps:传个小文件、浏览下手机相册缩略图,勉强够用。

想远程流畅看个电影?

基本卡成PPT。

除非片子码率极低。

高级版12Mbps:这个速度,对付常规的1080P高清视频,绰绰有余了。

大部分1080P电影的码率在5-10Mbps之间。

12Mbps > 10Mbps,意味着即使不转码,也能比较流畅地原画播放。

实测一些1080P资源,码率可能只有6-7Mbps,12Mbps带宽下甚至开倍速看都问题不大。

远程下载文件、同步照片,速度体验也会好很多。

专业版40Mbps:这就是为高码率4K原片准备的。

有些高质量4K电影码率能冲到25Mbps甚至更高。

40Mbps的带宽才能保证这类片源的原画流畅播放。

当然,如果你家宽带上行有30Mbps+,走公网或P2P直连也能达到类似效果。

或者,用高级版12Mbps,让飞牛影院实时转码成1080P看,也能流畅。

所以专业版更适合家中上行带宽极高,且执着于远程观看超高码率原片的用户。

还有个猜测:付费套餐提升的中继速度,可能不仅作用于飞牛APP自身的远程访问,很可能也作用于通过飞牛NAS生成的文件分享外链的下载速度。

如果外链下载者也走中继,免费用户分享的文件,别人下载可能只有200KB/s;而付费用户分享的,下载速度就能达到对应的1.5MB/s或5MB/s。

如果这个猜测成真,那即使你能用公网/P2P,但如果你经常分享大文件给他人下载,且对方网络环境也一般,可能也得考虑升级套餐,否则别人下载会慢得抓狂。

当然,这只是合理推测,有待官方明确。

另外要明确一点:这些付费中继带宽,只针对飞牛NAS内置的服务。

你在飞牛里用Docker部署的第三方服务,想远程访问,还是得靠自己解决公网IP、DDNS或者自建内网穿透。

飞牛官方的中继服务一般不会覆盖这些第三方应用。

这点和所有品牌NAS的官方穿透服务限制是一致的。

最后,怎么看待飞牛远程访问开始收费这件事?

有用户吐槽“养肥了开宰”,心情可以理解。

但冷静想想,天下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尤其涉及到持续产生服务器和带宽成本的服务。

前几天不还有个知名开源项目悄无声息卖身给风评不佳公司的新闻?

纯粹“为爱发电”太难持久。

飞牛在诞生之初,其实就明说了未来远程访问会有付费选项。

现在靴子落地,反而说明项目在探索健康的商业模式。

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支撑团队持续投入开发,修复BUG,增加新功能,让系统越来越好用。

这对所有飞牛用户的长远利益是好事。

更重要的是,这次收费并非一刀切。

免费的基础版依然存在,给轻度用户留了后路。

最关键的是,对于能打通公网IP或P2P连接的用户,这次收费完全不影响他们的使用体验和速度!

他们依然可以享受满速的远程访问,一分钱不用多掏。

这跟那些品牌NAS有本质区别。

群晖、威联通的QuickConnect免费中继速度也很慢,但它们的系统是收费的。

飞牛系统本身可是完全免费的!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强制收费点。

现在飞牛只是对消耗其大量中转资源的服务进行分级收费,并且没有动免费用户和直连用户的蛋糕,做法算是比较克制和透明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飞牛官方不能、也不应该在后面故意使坏,比如人为降低P2P打洞的成功率,或者给公网连接设置障碍,以此来“逼迫”用户去买付费中继。

只要保持公网/P2P通道的畅通和高效,让用户有选择权,这个收费模式就立得住,用户也更能接受。

所以,个人觉得,飞牛推出远程访问付费套餐,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步。

99元和249元的价格,结合提供的带宽和便利性,在市场上是有竞争力的,尤其对于依赖中继且看重无感体验的用户。

只要官方保持诚信,不损害现有免费高速通道用户的利益,这步棋走得没毛病。

作为NAS玩家,看到飞牛这个国产新秀能活下来、走下去,其实是乐见的。

它给DIY市场带来了活力和更好的选择。

这次收费,算是它成长路上必经的一环吧。

大家觉得这钱,花得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