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为何必须过草地?张国焘惧怕胡宗南,过草地成唯一出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原有的苏区,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这一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无数严峻的挑战,然而最为艰苦的,无疑是横穿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草地的环境极为恶劣,粮食奇缺,红军在这段路程中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面对如此极度紧缺的粮食资源,为什么红军依然决定穿越草地?这一切,与张国焘的野心膨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他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了上万名红军战士的死亡。

回顾历史,早在1931年春季,张国焘便带着一种“钦差大臣”的架势从上海抵达鄂豫皖根据地。他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对当地的红军领导进行打压和控制。当时,曾中生和许继慎等人在苏区享有极高的声望,然而张国焘却下达了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命令曾中生和许继慎带领3000人攻打敌军严密防守的安庆。以当时红军的装备水平和敌人的防守强度来看,这场战斗几乎注定是失败的,甚至有可能导致红军全军覆没。

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曾中生和许继慎并没有盲目执行命令,而是作出了明智的判断。然而,张国焘却将他们的举动视为“畏敌避战”,并将二人逮捕。1931年10月,张国焘在白雀园发起了大规模的“肃反”,最终导致2500多名红军官兵丧命。年仅30岁的许继慎也在这一事件中不幸遇害。

许继慎的妻子王望春,彼时怀有身孕,在红12师政治部担任秘书,她也未能逃过张国焘的迫害,年仅20岁便遭到杀害。回忆起这段血腥的历史,许世友在《我在红军十年》中写道:“当时我担任团长,五任团政委一起工作,早晨还共同指挥战斗,晚上却被张国焘秘密拘捕,最终惨遭杀害。我记得两条:一是专注战斗,尽力取胜;二是少说话,尤其是不要抱怨。”

悍将王近山在回忆白雀园时期的经历时曾说:“我这一生最怕的就是被自己的同胞当作敌人处死。但是当时没有退路,只能拼命战斗。与其在恐惧中等死,倒不如死在战场上。”张国焘的冷酷甚至延伸到对徐向前的打压,秘密抓捕了徐的妻子程训宣,企图收集材料攻击徐向前。然而,程训宣在极度酷刑下坚贞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年仅21岁。

经过白雀园事件后,张国焘完全掌控了四方面军,但随着大量干部的牺牲,部队的战斗力严重削弱,最终未能抵挡住敌军的进攻,只得撤离鄂豫皖,向川陕地区转移。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当时,中央红军只剩下约一万人的兵力,而张国焘的野心随之膨胀,他开始不断向中央索取更多的权力。

展开全文

两军会师后,召开了两河口会议,商讨下一步战略行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和张闻天等人主张北上夺取松潘,进而进入川陕甘地区建立新根据地,而张国焘则坚持南下四川发展。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少数服从多数,张国焘勉强同意了北上的方案。为了进一步讨好张国焘,周恩来主动辞去了红军总政委职务。

然而,张国焘上任后却迟迟不愿北上。他认为,北上的路线上将面临装备精良的蒋介石嫡系部队胡宗南,难以取胜;而南下四川,面对的是败退的川军,相对较弱。因此,他反复改变主意,坚持南下。事实上,当时胡宗南在松潘的兵力有限,若一、四方面军联手北上,有很大机会打通通往甘肃南部的通道,避免穿越那片荒凉的草地。

然而,张国焘的拖延给了胡宗南调整兵力的时间,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为了迫使中央红军南下,张国焘甚至向陈昌浩发送了密电,企图通过暗中破坏毛泽东等领导的威信。幸运的是,这封密电被叶剑英及时截获并报告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立即指示中央红军连夜北上,才成功脱离了险境。

此时,胡宗南已在松潘布置了重兵,并得到了薛岳的协助。中央红军仅剩一万余人,且弹药、粮食短缺,根本无法突破松潘防线,只能选择穿越草地。进入草地前,红军尽力筹措粮草,但草地广袤、荒凉,几乎没有人烟,粮食非常匮乏,每人仅有几斤青稞面。进入草地后,粮食只能支撑红军几天时间,之后他们只得靠采集野菜和草根勉强维持生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连野菜草根也吃光了,后方的部队因饥饿而极度痛苦。加上草地昼夜温差悬殊,沼泽遍布,中央红军在穿越草地的过程中伤亡惨重,最终抵达陕北时,红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大削弱,仅剩不到8000人。与此同时,张国焘带领四方面军的主力八万余人南下,在百丈关的决战中惨败,损失超过一万人。此后,他率部退守川康贫瘠地区,与刘湘对峙。

进入寒冬时节,四方面军缺乏衣物,伤员无人医治,许多士兵因寒冷、饥饿和病重而相继死亡,仅三个月时间内便减员两万余人。许多将士对张国焘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纷纷要求北上。最终,在无奈之下,张国焘再次带领部队穿越草地,但这次的损失更为惨重,几乎损失了近万名士兵。张国焘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罔顾大局,未能执行松潘战役的计划,导致红军被迫走上了这条荒凉的草地之路,付出了上万名红军战士的生命。张国焘最终在加拿大的一个养老院里孤独凄凉地死去,或许这就是他应得的报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