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部分成员禁售中国面食
酒楼加工的包点、馒头、糕点等面食铝含量超标,合格率不到六成。当深圳市场监管部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一期食品抽检通报引起广泛关注时,记者21日从深圳市标准院TBT所获悉,欧盟部分成员国对中国产面食实施禁售,罪魁祸首还是铝含量超标,而国内外相关标准规定的上限竟相差10倍。
中国产面食欧洲多国禁售
今年1月24日,出口捷克的中国产速食面和粉条遭到禁售。在此前的通报中,捷克共和国农业和食品检疫局(CAFIA)表示,禁止销售的两种包装面食品,一种为500克包装的现成面条,保质期为2012年9月30日;另一种为250克包装的粉丝,保质期为2012年12月31日。这两种面食品均产自中国,由Vivacomex公司进口至捷克共和国。
谈到禁售原因,CAFIA表示,该国食物链和动物福利委员会检测发现,上述面食品中含有大量铝。其中,现成面条中铝含量为21.1毫克/公斤,粉丝中为142毫克/公斤。而铝在面食品中最大限量为10毫克/公斤。由于上述面食品受外来物质污染不适宜食用,CAFIA已命令立即从市场上撤下,因保质期未到,同时,告诫消费者勿食用已买回家的产品。
此前,出口比利时的中国产速食面也因铝含量超标而遭到禁售,相关产品被遣回或销毁。捷克发布通报后,欧盟其他成员国也已通过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得知了这一消息。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初,至少已有比利时、捷克、爱尔兰、丹麦等国家对铝含量超标的中国产面食品实施禁售。
此次中国产面食品在欧洲多个国家禁售并非偶然。据了解,早在2008年12月19日,德国就曾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委员会通报中国产方便面。通报原因是产品中被检测出含有不同含量的铝成分,该国随后做出退运方便面的处置。去年,我国出口欧洲的干面条、方便面、粉丝、粉条等面食品铝含量超标事件更是频繁发生。
铝超标源于面食口感考虑
在市场监管部门近日发布的食品抽检通报中写道,铝含量超标主要是部分面食品厂家为了保持食品良好的口感,过量使用了含铝成分的膨松剂。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专家对此解释,在小麦粉馒头、花卷、包子等面食制品制作过程中添加的膨松剂,是一类可以使面食品具有膨松外观、松软口感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为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国家《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规定,铝残留量不得超过100毫克/公斤;《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面食制品中的铝限量同样为100毫克/公斤。
成本低廉是铝含量超标主因
采访中,市标准院TBT所食品专家杨志花表示,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成本价格因素。面食品中铝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含有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的膨松剂。虽然目前无铝膨松剂早已研究成功,但一般来讲,含铝膨松剂的价格更为低廉,两者成本价差大约在三到四倍。廉价的含铝膨松剂自然成为部分面食品厂家的首选。其次,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很多企业对所使用的膨松剂缺乏了解,导致面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含量超标。此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加工工艺或生产管理控制不当,也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国内外铝含量标准差10倍
据了解,目前很多国家仍允许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中,也包括含铝食品添加剂。香港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风险评估研究报告中曾写道,2006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评估铝的安全性时,认为铝化合物在低于先前用来制定安全参考值的剂量,仍可能会影响实验动物的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因此决定把暂定每周可容忍的铝摄入量(包括添加剂)降低七倍,至每公斤体重1毫克的水平。专家委员会随后向食品法典委员会建议,《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内有关含铝食物添加剂的规定,应与新定的暂定标准相符。
同时,欧盟食品安全局也规定,饮食中铝的每周允许摄入量(TWI)为每公斤体重1毫克。相比国内100毫克/公斤的标准,两者相差10倍。
市检测院专家对此表示,我国关于铝残留限量的标准是针对产品而制定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设定的暂定每周可容忍的铝摄入量则是对人体健康的评估限量,两类标准的可比性因人而异,由个体摄入食品结构决定。
提高食品准入门槛将成必然
深圳市食品行业协会有关人士也曾透露,深圳约有138家获准生产糕点的食品生产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具备面制品生产能力,但出口时同样会面临铝含量超标问题。
杨志花对此建议,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应全面加强面食品使用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控制,严把入厂检测关;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实施工艺改造和设备升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过程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应充分意识到国产食品出口禁售对企业的影响,并联合食品生产企业共同加强食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实施质量诚信制度,逐步形成诚信建设机制。此外,我国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